智能温室项目
智能化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农业非常依赖于温室环境,温室是一个独立的为农作物生长创造环境的设施,由于农作物的培育对于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的要求很高,所以温室管理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于温室当中,使得温室内大气、土壤、光照、C02 浓度、风向、风速等参数的采集更加准确,从而模拟出最适合的棚内植物生长的环境,再通过控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由一些控制器来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调节到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利用科技手段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总体目标为以设备联动为基础、5G通讯传输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决策系统为核心,运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初步建立起一个集全方位可视化、自动化总控、功能区域控制、墒情监测、执行自动预警规则、产品可追溯、专家远程指导及其他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系统,指导规模化、标准化的棚内生产,实现智能温室的增产、增效。
一、软件系统
系统按农业生产阶段实施功能布局,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按照客户需求定制的软件系统,通过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能够为农事生产制定标准化,让农业可以和工业一样标准化生产。
系统分为电脑和手机双端,电脑端功能丰富,手机端操作简单。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有农场管理、设备管理、种植生产、数据分析、专家指导、产品溯源、病虫害库、仓库管理等模块等。还可以定制OA体系、智慧农机、作物图库等模块。
功能模块可按客户需求定制。
二、设备控制
根据设定智能设备的各项数据规则,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区域内各项数据,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设备本身具有分析能力,本地自行执行规则,执行完毕后反馈信息至云端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判断,然后发送命令到其他智能设备。
三、智能监测
1、土壤监测
采用多种传感器,对土壤进行分层监测,监测深度为1-2米,监测数据包括:pH、ESP值、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腐殖质等,项目全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减少资源浪费。
2、环境监测
采用16元素室外监测站,分析实时气体、辐射、积分等多项重要环境信息。监测数据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二氧化碳、光照强度、日照时数、蒸发量、降雨量等,实时上传系统平台,数据永久保存。
3、虫情监测
利用光、电、数控技术,物联网系统,气象系统等多种系统,实现虫体远红外自动处理,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收集、分装、排水等系统作业。
4、水质监测
通过水质自动监测仪进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仪配备pH值传感器、ESP值传感器、压力水位传感器、水温传感器等,支持多种网联网通讯,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永久保存,并在达到预设上线时,系统会发出警报,随即发出排灌的指令,达到时时监测的目的。
四、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者液体肥料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使水肥相溶后的灌溉水形成滴状,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主要根系区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含水状态,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状况,不同生长期需水情况进展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应作物。相较于传统灌溉,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水肥有机结合,省肥省水省力,保证作物水肥需求,节本增效十分明显;并可显著减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使用,是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核心,提高品质十分明显。
五、专家远程指导可视化
专家可以通过棚内监测设备上传到系统平台的数据和远程摄像头的高清图像进行分析、研判。迅速根据制定出设施病虫害预警方案,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六、指挥中心
总指挥中心是整个项目区的核心枢纽,指挥调度项目区域内所有设备的作业情况。指挥中心拟建总控制柜、总监控阀、LES大屏等。系统实现通过网络及通讯传输,将项目区内需要监控的前端视音频及多媒体信息资源汇集到监控指挥中心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统一处理。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旱田)解决方案
下一篇:盐碱地改良技术服务